A股減持潮來襲:7月超百家公司發(fā)布減持計劃,市場流動性承壓

2025-07-06 16:10

作者 胡群

7月才僅僅過去一周,A股市場就迎來新一輪股東減持高峰。據東方財富Choice數(shù)據統(tǒng)計,截至7月5日,已有超過100家上市公司發(fā)布近150份股東減持公告,涉及控股股東、實際控制人、高管及機構投資者等多類主體,擬減持股份數(shù)量從數(shù)百萬股至數(shù)千萬股不等。

這一波密集的減持公告迅速在投資者群體中引發(fā)連鎖反應,市場流動性面臨一定壓力。從具體案例看,減持動因呈現(xiàn)多元化特征。網達軟件(603189.SH)公告顯示,持股5%以上股東馮達擬減持不超過總股本的1%,理由為“個人資金需求”;遠望谷(002161.SZ)實際控制人徐玉鎖計劃減持739.76萬股,其近年來已累計套現(xiàn)16.2億元;祥鑫科技(002965.SZ)控股股東陳榮、謝祥娃夫婦更擬減持796萬股,按當前股價估算套現(xiàn)近3億元。

值得關注的是,部分減持公司業(yè)績波動明顯,如網達軟件2023年出現(xiàn)上市首虧,遠望谷連續(xù)兩個報告期扣非凈利潤為負,這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對減持動機的疑慮。減持公告頻發(fā),市場秩序與投資者信心受到考驗,監(jiān)管機構、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各方都在密切關注這一現(xiàn)象的發(fā)展。

減持動因拆解 從“個人需求”到戰(zhàn)略調整的多元邏輯

7月以來A股市場密集的股東減持行為,其背后的動因并非單一。公告中常見的“個人資金需求”只是其中一種解釋,實際情況遠比這復雜。通過對公告內容的梳理和市場信號的觀察,可以將當前的減持動因大致歸納為幾類。

第一類是確如公告所述的個人財務安排。部分股東,特別是非控股股東和高管,可能因為家庭開支、其他投資或債務償還等個人原因,需要將手中的股票變現(xiàn)。這類減持通常規(guī)模相對較小,且減持方往往并非公司控制權主體,對市場情緒的沖擊相對有限。然而,隨著減持數(shù)量的累積,即使是這類減持,也可能在特定市場環(huán)境下對股價形成壓力。

第二類與股東對市場估值和公司前景的判斷相關。當部分股東認為當前股價已經反映了公司的合理價值,或者預期未來股價上漲空間有限,甚至可能下跌時,他們可能會選擇在當前時點減持。這種情況在業(yè)績增長放緩或面臨行業(yè)挑戰(zhàn)的公司中較為常見?;诠乐蹬袛嗟臏p持,往往傳遞出股東對公司未來增長信心的減弱信號,容易引發(fā)市場擔憂。

第三類則涉及到公司戰(zhàn)略層面的調整。隨著上市公司數(shù)量持續(xù)增加,股權結構更加多元化,部分早期進入的股東或投資機構,在完成既定的投資周期后,可能會選擇退出。此外,公司并購重組、業(yè)務轉型等戰(zhàn)略調整,也可能導致部分股東基于新的股權結構安排而減持。這類減持通常規(guī)模較大,且可能伴隨更復雜的市場傳聞,對股價和投資者信心的沖擊也更為顯著。

第四類則更為隱蔽,通過股權質押等間接方式進行的變相減持,需警惕股權質押可能引發(fā)的變相減持風險。盡管股權質押本身是股東融資的合法手段,但近年來,部分股東通過“高比例質押——違約平倉——被動減持”的鏈條變相套現(xiàn)。監(jiān)管層已對此類行為加強規(guī)范,如:大股東質押股份超50%時,需披露資金用途及還款能力;若質押股份被強制平倉,需提前15日公告并遵守減持新規(guī)(如90日內減持不得超過1%)。

然而,由于質押平倉的被動性及市場波動的影響,此類減持仍可能加劇短期股價波動。投資者需結合股東質押比例、公司基本面等因素綜合判斷風險。

市場秩序考驗 流動性壓力與投資者信心波動

密集的減持公告可能會對市場秩序構成考驗,其影響主要體現(xiàn)在市場流動性和投資者信心兩個方面。

在流動性層面,大規(guī)模的減持計劃意味著短期內將有大量股票供應增加。當減持需求集中釋放時,若缺乏足夠的承接力量,可能導致股價下跌,進而影響市場整體的流動性。特別是對于市值較小或流動性本身就不佳的股票,減持壓力可能更為顯著。投資者在減持公告發(fā)布后,可能會出于規(guī)避風險的考慮而減少買入,甚至賣出,這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拋壓,形成負反饋循環(huán)。

在投資者信心層面,減持潮的影響更為復雜。一方面,股東減持,尤其是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減持,可能被解讀為對公司未來前景不樂觀的信號,進而打擊投資者的信心。特別是當減持公司與業(yè)績下滑、經營困難相伴時,這種負面解讀會更加強烈。投資者可能會開始質疑公司的基本面、治理結構以及管理層的決策能力。這種信心的缺失,不僅影響減持相關股票,還可能蔓延至整個市場,導致風險偏好下降,資金流向更為保守的資產。

如何在規(guī)范減持行為的同時,維護市場的基本穩(wěn)定,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,是監(jiān)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。市場秩序的考驗,不僅在于應對當前的減持壓力,更在于能否借此機會完善相關制度,提升市場的韌性和成熟度。

市場化約束機制建設 平衡各方利益的長效之策

面對A股市場的減持潮,僅僅依靠行政干預或道德勸說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建立市場化、制度化的約束機制,平衡好保護投資者、促進市場穩(wěn)定與尊重股東權利之間的關系,才是長遠之策。

A股減持潮的來襲,是市場發(fā)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(xiàn)象。股東減持動因多元,既有個人財務需求,也有對市場估值的判斷和戰(zhàn)略調整的需要。減持公告對股價的影響既有短期的拋壓,也有長期的與基本面回歸的博弈。監(jiān)管機構在不斷完善減持制度,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,建設市場化約束機制,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。上市公司也在努力進行合理的股東溝通,解釋減持原因,穩(wěn)定市場預期。投資者則需要透過現(xiàn)象看本質,深入分析公司基本面、行業(yè)前景和股東減持動機,做出理性判斷。

在減持生態(tài)的重構過程中,各方需要保持耐心,給予市場適應時間。減持行為本身并不必然損害投資者利益,關鍵在于能否準確理解減持背后的真實含義,以及監(jiān)管、公司治理和市場機制能否有效運轉。

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高,減持公告對市場秩序的沖擊有望逐步減弱。投資者也將更加理性地看待減持行為,將其作為投資決策的眾多參考因素之一。中國資本市場的發(fā)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,在規(guī)范透明的前提下,實現(xiàn)市場的穩(wěn)定和投資者的共贏。市場參與各方都應從中汲取經驗,思考如何在變化的市場環(huán)境中,構建更可持續(xù)、更公平的投資生態(tài)。這不僅是應對當前減持潮的權宜之計,更是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(fā)展的必修課。


免責聲明: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供參考、交流,不構成任何建議。
金融市場研究院院長 主要關注銀行、消費金融領域市場動態(tài)。